【论教】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

来源: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16-09-06动态浏览次数:954

    张熠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理事,主要从是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优秀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得第一届上海财经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学科组一等奖,以及第二届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社会科学组特等奖。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做了一个精辟的定义:“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样一个定义同样也说明了教师的任务和价值所在。那么,如何通过“传道受业解惑”体现出高校教师的价值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加强课堂的理论深度。所谓道,形而上者,是带有抽象、普遍意义的原理。在我们高校的课程中,应当特别强调课程的理论深度,能够将一门学科最精华、最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传达给学生。

    举例而言,我曾多次教授《社会保障学》这门课。国内有关这门课的教材大多把主要篇幅放在了介绍社会保障各项制度内容上,很容易让课堂丧失趣味性,而且学生感觉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了解,基本不需要老师教授。所以,我尝试将课程1/3的内容放在论述“社会保障的功能”这个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上。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最不容易回答。教学实践表明,当我从经济学,包括行为经济学、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缺失、再分配和代际风险分散、宏观经济管理等,以及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各个角度论述这个问题后,学生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也会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对于他们学习后续的课程以及独立思考许多现实社会保障问题非常有意义。

    第二,不断更新课堂知识。所谓“受业”,就是传授知识。据说,在本科生大四毕业时他们只会留下认为最重要的不到5%的学习资料。你课堂准备的PPT是在被带走的5%里面,还是在丢掉的95%里呢?我没有真的调查一下,但这却是我常常问自己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从课堂上获得知识的满载而归,哪怕课堂多么活跃,形式多么漂亮,课程PPT一定最终会出现在废纸篓里。何况老生常谈和陈旧知识本就是课堂的催眠曲。

    遗憾的是,我发现许多专业课课堂并没有反映出学科最新的发展。我们的学科每年每月甚至每周都有大量的新的文献涌现出来,颠覆我们的认识和观念。对于专业课授课老师来说,当我们走上课堂,也许需要思考一下,今天的课堂内容中包含了多少近5年来、近10年来学科最顶级期刊上前沿的思想和发现呢?我如何能够用最浅近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思想和发现呢?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断更新课堂知识,反映学科发展前沿,那么就很容易达到教、学、研结合的效果,反之必然教学显得浅薄,学习变得乏味,研究缺乏创新。

    第三,适时引发思考和主动探索。人们总是对未解的迷惑充满兴趣。“解惑”既是教师价值的体现,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更会使得我们课堂氛围愈加活跃、充满互动。

    当前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强调“问题导向”。实际上,“问题导向”也完全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在课堂开始时,要告诉同学们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何以成为了难题。我们上海财经大学的同学都是从全国各地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课程教材大多数内容完全可以自学掌握。或许只有最好最难最烧脑的问题才配得上他们的智商吧,而我们的教师可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抛出最好的问题来启动学生的思考。

    学生主动探索后获得的知识往往理解最深刻,记忆也最牢。所以,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譬如,在《养老保险学》课程中我们会涉及到我国退休者养老金计算公式的问题。如果老师直接将计算公式抛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显然既枯燥,又容易遗忘。因此,我会尝试做一个角色扮演,假设学生作为我国养老金政策的制定专家,而我只是提一些政策设计要达到的目标,让他们主动去设计,再和实际政策设计作对比。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下,他们对于政策设计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认识会更深刻,课堂趣味性也会更强。

    传深邃之道,受未知之业,解最难之惑,教师课堂教学价值恐怕就在于此吧。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郭何洁:在我们工作后感觉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能够用上的很少,是不是存在大学学习和工作知识不匹配呢?老师认为应该如何学以致用呢?

    张熠:这种情况的确是许多同学常困惑的问题。我想大学教学更注重的是培养人基本的素质,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一般人力资本,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基本专业技能和知识,这对于一个人长远发展以及做任何工作都至关重要。这既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但是,大学毕业绝不意味着教育的终点,企业同样是一个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机构,很多和工作直接相关的知识大家不妨在工作中慢慢学习。总的来说,底子扎得好,在职场的路才能走的远走的好。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董赛妮:回顾我们大学学习经历,大一是我们最有学习热情的时候,但是却是很多与专业无关的课程,而且有很多课程都是水课。等到大三专业课开始时我们已经对学习觉得疲惫了。

    张熠:大一有很多课程是打基础的,虽然枯燥,但对后续学习很重要。就像饮食一样,好吃的常常添加剂太多,营养还是第一位的。当然,水课的存在也提醒我们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很多课程之所以,有时并不完全是课程本身的问题,也和老师的讲授方法有关。在今年6月份的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有很多老师上的课听名字觉得很无聊,但没想到讲得很好。多数时候水的是授课,而非课程。

(供稿:张熠 供图:张熠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