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秉文奖”获奖者】黄天华:一个人·一辈子·一部书 | 新时代@教育

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09-26动态浏览次数:1234

黄天华,安于清贫三十年,坚守学术报国梦,撰写巨著《中国税收制度史》《中国财政制度史》,填补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深刻诠释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坚守执着,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中国财政制度史》在市委宣传部和我校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已经正式出版了。《中国财政制度史》是研究中国财政起源、制度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本专业财经史著作。这部跨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财政制度的大部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波澜壮阔的财税史画卷,充分地展示财税的兴衰与政权及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联,填补了我国该项研究的空白。

从当年的风华正茂,到如今满头华发,黄天华用31年心血凝结成《中国财政制度史》,实现了“中国的财政史一定要由中国人来写”的愿望。

从兴趣到责任,一位人文社科学者的担当

黄天华说“选择财政史,是因为兴趣;坚守30年,是源于责任。”

1978年,黄天华进入上海财经大学财政金融系财政专业学习。第一节财政专业课,老师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有关财政起源问题,前苏联从1935年一直争论到现在,财政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结论,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财政从哪儿来?”“财政怎么产生?为什么要财政?”黄天华被这些问题深深地吸引住了,对专业学科的兴趣由此而起。此后他刻苦攻读、努力学习,大学尚未毕业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论原始财政》。此后,他又发表了《再论原始财政》、《三论原始财政》、《四论原始财政》、《论农业税起源》、《试论关税的起源》、《论商税起源》、《论盐税起源》等等。

真正使他自觉地走上这条艰难跋涉之路的,是1982年,黄天华考取了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史研究生班,结缘于马大英老师。马老师非常亲切,经常在温馨的聊天中阐述他研究中国财政史的感人经历。马老师曾说,研究中国财政制度史的话语权不在中国,而在国外!因为大部分完整的文献史籍资料,并不在中国内地,而在日本、法国、美国等诸多国家。

黄天华听了颇为震惊,中国财政史研究主导权怎么会执掌在外国人手里?这深深地触动了黄天华的思想和心灵。他向马老师承诺,不管我成功与否,《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之路,我是走定了,《中国财政制度史》必须要由中国人来写。

这一句承诺,黄天华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来履行。黄天华老师说:“如果一开始是因为兴趣,后来的几十年则是因为责任。作为一名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我必须为我的祖国做点什么!”

从认识到行动,祖国的情怀就是信仰

研究中国经济史、中国财政制度史是有说不清困惑和坎坷,或许还有严酷的事实。黄天华是在研究自己祖国的历史,但他需要的很多原始的文献史料只有国外大学图书馆藏有,特别是在研究晚清、北洋和国民政府财政时的一些文献典籍史料,就是外籍院长从美国杜克大学和哈佛大学复印而来的。类似这样的案例,我国许多学者对此都有交集万千之感!

最显著的案例,如《解放日报》曾刊载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勇教授的采访报道,通栏标题是“我们是这些史料的合法继承人。”文中说:“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严酷事实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文化遗产,‘话语权’却在日本方面。”

为什么中国历史的话语权由日本人职掌,为什么中国历史非得由英国人和美国人撰写,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它确实隐含了我们民族带血的创伤,更多的是惆帐、无奈和失望,作为一个中国读书人,黄天华实在是无法释怀,还需要寻找什么理由去解释吗?《中国财政制度史》我必须做下去,他此时知道了什么叫“祖国”!祖国的情怀就应该是一种信仰。

一位领导说得好:三十年前,中国史学界最有分量的著作是英国的《剑桥中国史》,三十年后的今天却是美国的《哈佛中国史》。为什么中国的历史非得由英国人和美国人写,而我们自己却写不好呢?

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工作者却是有国籍的,中国的历史应该由谁来撰写更合适呢?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意境,《中国财政制度史》的研究和总结,应该由中国人来做比较适合。

从蓝图到成果,披荆斩棘30年坚守

1984年,黄天华回到上海财经大学任教,从事财政史研究。“我为自己做了一个规划。我想用30年时间,研究包括中国税收制度史和中国财政制度史,同时融合军费制度史、官俸制度史、社会保障史、专卖制度史以及宗教与财政关系史。”“但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路实在太艰辛了。”黃天华老师的回忆无限感慨。

第一个拦路虎是“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应用学科生气勃勃,史学研究却不景气;财政制度史研究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所以在高校现有体制下不可能作为课题立项,也就是说没有经费可资助,研究者必需自掏腰包。

第二个拦路虎是“才”。财政制度史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几十个专业领域,诸如军费、官俸、皇室财政、文化教育、公共工程、公共事业、邮驿、漕运、宗教、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等。所需史料几乎穷尽中国所有的古代典籍,甚至包括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哲学等资料。这对研究者的知识领域和集纳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第三个拦路虎是“生存”。为了在高校现有的考核机制下保住教师的资格,必须要抽出时间做一些零碎的研究,以完成作为讲师、副教授、教授的短期考核目标。这让本来就不够用的时间更显不够!

面对三大拦路虎,黄天华老师有过困惑甚至退缩,但为了心中的学术,终是咬牙坚持了下来。黄天华老师与妻女的三口之家,经济状况很一般。黄天华老师跟妻子约定:自己的工资不上交“家庭财政”,全部用于学术研究。这么多年,仅为了中国财政史花去的资料费就达19万元。而在黃天华老师的记忆中,为了坚持研究省吃俭用已经是生活中的常态,去北京查资料时,为了少花钱,住过50元一晚的火车站招待所。

黄天华老师面临的困境还有身体的每况愈下:《中国财政制度史》写到一半的时候,他患上了心脏病,医院建议做搭桥手术,但要花1年的时间治疗与调理。当时,黄天华觉得过于奢侈,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后来,又陆陆续续患上支气管破裂、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在完成《中国财政制度史》的第二天,我开始咯血了。”

不过,对于自己一路走来,几多心血、几多辛苦,在他看来都已过去。让他不能忘怀的,倒是学校有的领导好几次悄悄地在经济上资助,还有参评教授职称时学校给予的特别关照……

《中国财政制度史》纵向跨度上下五千年,横向兼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几十门学科,其历史演进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特别是人生时间有限,命运只给了他三十年的时间。

他说,在国家规划办的资助下,在校领导的尽力支持下,特别是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帮助下,《中国财政制度史》终于出版了。尽管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也有较多缺陷,但完成了“中国的财政史一定要由中国人来撰写的承诺。”倘若《中国财政制度史》能够在祖国蓬勃发展的征程中、在中国财政制度史的研究中留下一颗小小的铺路石子,那将是他毕生的梦想和最大的心愿。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黄老师常常这么教导我们。”2013级财政学专业硕博连读博士生钟灵娜说,在黄老师的身上,体现的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坚韧。

黄天华觉得,看到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这是一个师者最质朴的愿望。但他很焦虑:他说“尽管我竭尽了全力,没有如愿写好《中国财政制度史》这本著作,但至少我还坚守在这条非常坎坷而崎岖小路上,坚守就是希望。”“我国需要有懂得财政的人才去研究军费、专卖、官俸等领域,而现在实在是太缺乏这类人才了。”黄天华老师说,自己目前能做的,就是尽量帮助从事财政制度史研究的学生,坚守住这一专业阵地。


(图文由获奖者所在学院/部门提供 部分摘自《光明日报》 编审:党委教师工作部)